关于发布《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传承人(非遗工匠)迭代培育计划书》的通知

妙遗连朱
2025-09-19

关于发布《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传承人(非遗工匠)迭代培育计划书》的通知

各会员单位:

    经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2025年9月12日第4次会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《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传承人(非遗工匠)迭代培育计划书》,现向所有会员单位发布,希望各会员单位学习研究培育计划书的内容,积极配合协会的相关工作,共同实施非遗传承人迭代培育计划,助力扬州非遗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(详见附件)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25年9月16日


附:

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

非遗传承人(非遗工匠)迭代培育计划书

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

2025年9月12日



一、计划背景

扬州市文化底蕴深厚,非遗资源丰富,位居全国前列,形成了人类非遗- 国家级 - 省级 - 市级的完整体系: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 项,国家级非遗项目20 项,省级非遗项目 110 项,市级非遗项目数量303 项,如此庞大且多元的非遗体系,为扬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,也为非遗传承人的迭代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广阔的空间。

当前,扬州非遗传承面临多重挑战:其一,传承人老龄化严重,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72 岁,市级传承人平均年龄 58 岁,55 岁以上占比超 60%,35 岁以下不足 10%。传承梯队断层风险加剧,部分项目如扬州传统漆艺中的“百宝嵌”技艺等因资深传承人年事已高,面临技艺失传风险;其二,市场适应性不足,传统工艺成本高、生产周期长,与现代消费需求脱节,部分非遗产品因缺乏市场推广,陷入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困境;其三,创新与传统平衡难,部分传承人因固守传统,难以将非遗技艺与现代审美、科技结合,导致项目活力不足;其四,资源分配不均,核心城区非遗项目获得资源较多,县域如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、宝应乱针绣等支持力度相对薄弱。

基于以上的调研,我们制定了扬州市非遗保护协会非遗传承人(非遗工匠)迭代培育计划书,力图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协会力量。

二、培育目标

(一)短期目标(1-2 年):一是完成对现有会员单位内非遗项目从业人员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,建立详细的相关信息库。二是制定扬州市非遗传承人迭代培育计划,首先在园林盆景、古建家具、扬州“三把刀”(含沐浴行业)、刺绣、雕刻、陶瓷、染织、漆器、彩扎、剪纸等非遗项目以“非遗工匠”之名开展培育传承人迭代升级行动,每年举办至少5场面向各类传承人的基础培训活动,涵盖技艺基础、文化内涵、传承理念等方面,吸引不少于500名次传承人参与,使他们对所传承的非遗项目有较为系统的认知。三是与 3 所以上高校、职业院校建立初步合作意向,推动非遗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开发,为长期人才培养奠定基础。四是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,努力承办(协办)国家、省、市相关技术技能大赛。

(二)中期目标(3-5 年):一是帮助会员单位学习解读《扬州市高层次乡土人才培养计划》、扬州市“绿扬金凤”人才计划,促进非遗传承人融入各级政府的人才培养计划。二是支持由传承人主导的非遗创新项目,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、现代科技、现代产业深度融合,实现部分非遗项目的市场化转型,提升其自我造血能力。三是在全体会员单位范围内建设 50个左右非遗传承体验中心,为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良好的传承、交流与展示空间。

(三)长期目标(5 年以上):经过5 年以上的持续培育,形成完善的扬州非遗传承人迭代体系,使非遗传承人才辈出,非遗项目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。让扬州的非遗成为城市文化的亮丽名片,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吸引更多国内外人士关注、学习和传承扬州非遗,推动扬州非遗走向世界。

三、培育对象

新手传承人:年龄在30周岁以下,从事相关专业5年以上,对扬州非遗项目有浓厚兴趣,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,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,有志于投身非遗传承事业的年轻人。他们充满热情和创造力,是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。

中坚力量传承人:年龄在31-50周岁之间,从事相关专业10年以上,掌握了较为扎实的技艺基础,但在技艺创新、市场开拓、文化传播等方面有待提升的传承人。他们是目前非遗传承的主力军,对非遗项目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。

资深传承人:年龄在51周岁以上,从事相关专业20年以上,在非遗领域具有较高威望和深厚造诣,是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人物。他们经验丰富,技艺精湛,是非遗传承的宝贵财富,在迭代培育过程中主要承担导师和顾问的角色,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传承人。

四、培育策略

(一)建立多元培育体系

校企合作培育:加强与扬州大学、扬州职大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、江苏石油技师学院等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合作,开设非遗相关专业课程,组织社团活动。邀请资深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授课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相结合,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非遗传承人才。同时,推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,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项目的创作、展览、演出等活动。

师徒传承培育:完善传统师徒传承模式,建立师徒传承激励机制。鼓励资深传承人收徒授艺,对于带徒成效显著的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。为师徒提供专门的传承工作室和必要的设备支持,确保传承活动顺利进行。定期举办师徒传承成果展示活动,展示师徒的优秀作品和传承经验,促进师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。

社会机构培育:引导和支持会员单位参与非遗传承培育工作,鼓励会员单位联合举行行业技术技能大练兵等活动。

(二)创新培育内容与方式

技艺传承与创新: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注重培养传承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。组织会员内部开展非遗技艺创新大赛、创意工作坊等活动,鼓励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,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和改良。邀请设计、科技等领域的专家与传承人进行交流合作,为非遗技艺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。

文化内涵提升:加强对非遗项目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研究,组织传承人参加文化讲座、学术研讨等活动,深入了解非遗项目所蕴含的历史、文化、艺术价值。鼓励传承人将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作品创作和传承活动中,提升非遗的文化品质和艺术感染力。

数字化培育手段: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搭建扬州非遗数字化传承平台。通过录制非遗技艺教学视频、举办线上非遗展览、开展网络直播授课等方式,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,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学习和了解扬州非遗。同时,利用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等技术,为非遗传承和展示带来全新体验,提升非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。

五、评估与反馈

(一)建立评估指标体系:制定科学合理的非遗传承人培育评估指标体系,包括传承人的技艺水平提升、创新能力表现、文化传播贡献、带徒数量与质量、项目发展成效等方面。定期对培育对象进行评估,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培育计划和措施,确保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

(二)定期开展评估工作:对标各级对传承人评审和培养的要求,每年按报名参加学习培训并经综合考评考核培育出梯形传承队伍(三星非遗工匠30%,四星非遗工匠20%,五星非遗工匠10%),对取得四星非遗工匠以上的传承人,指导申报各级相关代表性传承人。

每年对新手传承人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评估,通过理论考试、技艺实操、作品展示等方式,检验他们对非遗知识和技艺的掌握程度,评出三星非遗工匠。每2年对中坚力量传承人的传承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,包括传承项目的开展情况、创新成果、市场效益等,授予四星非遗工匠。每3年对资深传承人的带徒成效进行一次评估,根据徒弟的成长情况和传承成果,对资深传承人进行表彰,授予五星非遗工匠。

(三)收集反馈意见:建立反馈机制,通过问卷调查、座谈会、线上交流等方式,广泛收集传承人和社会各界对非遗传承培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。及时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和分析,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,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,不断优化非遗传承培育工作。

六、计划实施步骤

第一阶段,探索实践:2025年下半年联合上海浅深集团举办《扬州沐浴文化 非遗工匠 特训班》,探索培育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培训内容、研讨非遗传承体验中心的建设标准等,为符合条件的单位挂牌。

第二阶段,组织实施:按照培育计划目标,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、实践活动和交流活动。

第三阶段,总结阶段:对非遗传承人迭代培育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。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,形成可推广、可复制的模式。制定下一阶段的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。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阅读3
分享